新華書店是引領全民閱讀、營造書香社會的主陣地、主推手。今年世界讀書日期間,我們特別策劃“新華老總談讀書”系列專題訪談,邀請各地新華書店的主要負責人分享他們的讀書方法、經(jīng)驗以及關于閱讀的獨到見解,為廣大讀者提供切實可行的閱讀建議,助力全民閱讀的深入推廣。
南方出版?zhèn)髅焦煞萦邢薰军h委委員、副總經(jīng)理、廣東新華發(fā)行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蔣鳴濤
本期,將與您分享南方出版?zhèn)髅焦煞萦邢薰军h委委員、副總經(jīng)理、廣東新華發(fā)行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蔣鳴濤先生關于閱讀的思考。
記者:在您看來,閱讀經(jīng)典著作能給人帶來哪些深層次的改變?對于初次接觸經(jīng)典著作的讀者,您會建議他們采用怎樣的閱讀方法?
蔣鳴濤:經(jīng)典著作往往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精華,蘊藏著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感情。它們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,開闊我們的視野,提升我們的思維,凈化我們的心靈。閱讀經(jīng)典,猶如與歷史長河中的智者對話,他們以深邃的思想、獨特的視角,為我們開啟一扇扇洞察世界的窗口。
對于初次接觸經(jīng)典著作的讀者,我比較建議“精讀和泛覽”“走讀和坐讀”相結合的方式讀書。我們常說“知人論世,以意逆志”,只有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現(xiàn)場,才能減少進入作品的障礙。比如讀杜甫作品,要結合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來看。但史料之多,如汗牛充棟,這就需要我們“泛覽”。另外,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可以讓我們走出基于地域、血統(tǒng)、族別所形成的偏見,獲得在書本中難以直接得到的見識。
記者:在短視頻、社交媒體占據(jù)注意力的時代,如何培養(yǎng)專注閱讀的能力?您有哪些對抗“碎片化信息轟炸”的方法?
蔣鳴濤:培養(yǎng)專注閱讀能力的方法有很多,比方說適當?shù)卦O定閱讀目標,每天閱讀多少頁、每周閱讀多少章,讓閱讀過程更有目的性;或是,選擇一個安靜、無干擾的環(huán)境進行閱讀,遠離噪音。就我個人經(jīng)驗來說,“及時記錄”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?!昂糜浶圆蝗鐮€筆頭”,做筆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書中內(nèi)容的理解,還能在日后回顧時快速找到重點。同時,筆記也是我們與書本對話的一種方式,通過整理和反思,可以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。
信息碎片化作為不可逆轉的社會趨勢,既帶給我們多元的信息源和多視角的觀點,也在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獨立思考意識。想要在這一場“信息暴雪”中揚長避短,找到一方立足之處,我認為較為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“時間隔離”,比方說到了看書的時間無論多好看的短視頻或者軟件都關掉;或是對分散的信息進行整理,根據(jù)所需進行信息查找、過濾和篩選,通過系統(tǒng)的梳理形成較為全面的認知。
記者:在快節(jié)奏的社會生活中,您認為讀者仍然需要走進新華書店等實體書店的理由是什么?實體書店能提供哪些獨特的體驗?
蔣鳴濤:我想,人們在當下仍能走進實體書店,是因為實體書店作為一個充滿創(chuàng)造力的實體空間,連接著具體的人,構建起人與人之間綿長的情誼。
首先,人是要活在“實體的空間”的,人可以偶爾躲進虛擬的空間,但不能一直活在所謂的“元宇宙”,這是由人性中的生物性、親生命性所決定的。在書店,我們可以邂逅一些意想不到的書籍,收獲尋覓寶藏的快樂;感受紙張的溫度,體驗真真切切的觸感,享受閱讀的樂趣;可以泡上咖啡安靜地寫作,體驗放松和滿足;也可以約上三五個好友聽文化講座、近距離與作者交流,與書來場“約會”……以上種種,都是實體書店存在的獨特的價值和意義。
記者:您是否體驗過人工智能、虛擬現(xiàn)實等技術賦能的閱讀方式,例如,VR讀書、AI問書等功能,您認為未來人們閱讀的方式將向著什么樣的方向變革?
蔣鳴濤:現(xiàn)在非常流行用Deepseek軟件,我也不例外,偶爾也會使用。未來的閱讀方式,無疑也會更加多元化。人們可以根據(jù)自己的閱讀需要和閱讀習慣,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。人工智能能夠幫助我們收集相關的主題材料,幫助我們做分類索引、文獻摘要、邏輯分析、數(shù)據(jù)處理,簡單的資料查詢性的閱讀可以委托智能閱讀器幫助我們完成,我們則能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創(chuàng)造性閱讀和欣賞性閱讀。但無論怎么變化,閱讀的價值與閱讀的本質(zhì)是不會變的,人類的閱讀需求也不會變。
(來源:新華書店總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