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國書香節(jié)13.2號館的主賓館,有一個小巧卻不失精致的專區(qū)——荷蘭文學中國之行展區(qū)。館中不僅有多樣的書籍,還有布滿整個柱子的米菲兔漫畫,吸引了不少好奇的讀者。
小巧精致的荷蘭文學中國之行展區(qū)
今年,南方國際文學周首次啟動了“荷蘭文學中國之行”主賓國活動,旨在搭建中國與荷蘭文化交流的橋梁,為中荷文學、藝術交流搭建平臺,并期待由此加深公眾對荷蘭文化的了解。荷蘭文學中國之行展區(qū)就是為了讓更多現(xiàn)場讀者走近并了解荷蘭文學而設立的。
荷蘭文學中國之行展區(qū)一進門的地方,由荷蘭著名圖畫書作家迪克·布魯納創(chuàng)作的經(jīng)典動畫人物——米菲的相關圖書就整齊地陳列在書架上,還有一副大型的米菲兔噴涂畫。另外,展區(qū)還展示了數(shù)十種荷蘭的原文版和中文版圖書,包括學術著作、文學作品以及荷蘭的旅游資訊書籍等。
在荷蘭文學中國之行展區(qū)內,通訊員時不時就能看見小孩子在書架前,津津有味地翻看著米菲的故事圖書,對他們來說,這個來自荷蘭的卡通人物米菲,就是他們童年的小伙伴。兩個正在讀高一的女生結伴來到荷蘭荷蘭文學中國之行展區(qū):“看到米菲兔就進來了,對荷蘭的文化文學也很好奇。”一位初中生則表示她喜歡梵高,因此對展區(qū)有興趣。
通訊員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大多數(shù)讀者對荷蘭文化并沒有太多的了解,但是對此抱有極大興趣。對于這種國際文化交流形式,有讀者認為“挺好的,也挺有必要的”。
中荷文學與思想的碰撞
19日,荷蘭文學中國之行展區(qū)迎來了遲來的開館儀式。工作人員告訴通訊員,為了配合南方國際文學周的日程安排,展區(qū)推遲了開館儀式的時間。而對于設置該展區(qū)的目的,工作人員介紹說是為了把荷蘭的文學作品推廣到中國,并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。
接下來的記者見面會和開館儀式都體現(xiàn)了這一點。記者見面會上,荷蘭文學翻譯會會長和來自荷蘭的四位頂級作家,包括荷蘭知名歷史社會學家艾布拉姆·德·斯旺、知名生物學家耶勒·熱尤墨爾、國際知名美學家約斯·德·穆爾和荷蘭籍伊朗作家卡德爾·阿卜杜拉,紛紛亮相與記者和讀者們見面。
面對記者,四位作家分別透露了自己對該活動的想法。“這是一個打開新窗戶,認識新的寫作方式的機會。”卡德爾說,隨后他開起了玩笑,“我們是荷蘭的作家、思考者,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作家的不一樣,因為我們生活在海平面之下。”風趣的話語引來眾人的會心一笑。艾布拉姆則補充了卡德爾的說法,“雖然我們的思維方式不一樣,但是我們的情感方式?jīng)]有太大差別。”同時,他也告訴大家,“我們都想更多地了解對方”。
耶勒則認真地表示他曾經(jīng)做過嚴謹?shù)难芯?,想要發(fā)現(xiàn)科學家、小說家和教授的不同之處,并邀請大家去聽他將要開講的講座。同樣盛情邀請讀者們的還有再次來到中國的約斯。
而荷蘭文學翻譯會會長表示,他了解到南中國有非常強的出版業(yè),他們很高興能作為該次南方國際文學周的主賓國,對南方國際文學周有所貢獻,希望推動荷蘭與中國本土作家的對話。
在開館儀式上,荷蘭駐廣州總領事羅安怡女士、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莫高義先生和荷蘭歷史社會學家艾布拉姆·德·斯旺先生分別發(fā)表講話。羅安怡女士稱,荷蘭文學專區(qū)的設置,旨在進一步促進中荷兩國在眾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,荷蘭作家們將和中國作家、出版社和思想家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。莫高義先生則表達了對荷蘭文學的欣賞,并期待通過更多的活動促進中荷間的交流,也希望荷蘭關注中國的作家。而艾布拉姆先生強調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。